根據調查,在台灣有將近5%的人有胃潰瘍,但胃潰瘍究竟是甚麼呢?胃潰瘍屬於消化性潰瘍,是胃酸和胃黏膜間的平衡失常所產生。胃酸屬強酸主要用途是消化食物,消化過程中胃壁黏膜細胞會不斷修復防止胃酸破壞胃部,當胃部黏膜細胞自我修補力下降,胃酸就會造成胃壁損傷,進而產生胃生發炎、纖維化等狀況。我們整理出五個可能是胃潰瘍的危險性號:

危險信號一:胃疼痛

胃疼痛是許多人經常出現的症狀,但它很有可能就是胃潰瘍。這種疼痛通常位於上腹部,可能伴隨著灼熱感、劇烈疼痛或鈍痛。如果你經常感到胃疼痛,尤其是在進食後或夜間,這可能是胃潰瘍的信號。其他胃疼痛的原因也可能是過度飲酒、感染或是過多的胃酸導致。

危險信號二:胃酸逆流

由於胃潰瘍患者會缺乏抑制胃酸分泌的激素,胃酸分泌量上升導致胃酸逆流食道的機率增加。胸口會有灼熱感,為火燒心症狀。這種情況常常伴隨著喉嚨灼熱感、噁心、嘔吐和口苦等其他症狀。

危險信號三:黑便或嘔吐帶血

如果你發現有黑便或嘔吐帶血的情況,這可能是胃潰瘍的嚴重症狀。這些症狀可能暗示著胃內出血,,黑便是因為血液在胃中被消化而變黑,而嘔吐帶血則表示血液來自消化道的上部。若你出現這些症狀,應立即就醫,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。

危險信號四:食欲減退和體重下降

有出現食欲減退和體重下降也可能是胃潰瘍的危險信號之一。消化問題和胃不適會讓患者開始減少進食,進而導致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。若有此情況發生,應儘早就醫,以判斷有沒有胃潰瘍或者是其他胃部相關問題。

危險信號五:頻繁胃部不適

經常性的胃部不適,包括腹部脹氣、腹痛等,也是胃潰瘍問題的信號。這些不適可能會持續數週或數月。這些症狀也有機會是因為飲食習慣、壓力、抽煙和喝酒等習慣所引起,可以先藉由改善這些生活方式來調整。如果不適的狀況持續發生,還是必須諮詢醫生進行詳細診斷。

現代人面對著忙碌的生活和高壓力的工作,加上飲食與作息都不穩定,讓潰瘍發生的機率大幅增加,因此要注意以上提及的各種危險訊號,若身體出現相關警訊時,絕對不可以輕忽或拖延,應立即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,獲得適當的建議與治療,否則嚴重引起併發症或是癌症病變更是可能有生命的危險,面對身體健康必須特別警慎!

人體的黏膜屬於免疫系統,是我們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。黏膜位於我們身體的口腔、器官、胃、腸、尿道等部位。當黏膜受損或不健康時,病毒和細菌就會有機可趁,進入體內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。所以,如何增強黏膜的防護力,是維護健康的關鍵。

下列是有助於增強黏膜功能的5大重要營養素:

1. 維生素 A (Vitamin A)

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,對於維護黏膜的完整性和濕潤性非常重要。它有助於阻止病菌進入人體,因此是強化免疫系統的關鍵之一。維生素A的攝取來源主要包括紅蘿蔔、菠菜、小番茄等等。

2. 維生素 C (Vitamin C)

維生素C可以活化免疫系統,有助於修復受損的黏膜組織,同時可以強化細胞之間的連接。這不僅有助於防止感染,還能夠讓黏膜保持健康。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主要包括芭樂、柑橘類、奇異果等。

3. 維生素 D (Vitamin D)

維生素D可以穩定黏膜組織,同時有助於抵抗病菌的入侵。黑木耳、菇類、鮭魚等食物都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。

4. 維生素 E (Vitamin E)

維生素E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,它可以阻止有害的自由基,減緩氧化過程,以便維護黏膜組織的健康。蛋黃、菠菜、黑芝麻等食物都富含維生素E。

5. 鋅 (Zinc)

鋅對於細胞的正常複製至關重要,有助於皮膚和黏膜組織的生成,同時也強化身體的免疫力。牡蠣、南瓜子、火雞肉等是優秀的鋅來源。

要增強免疫力並保護黏膜,不僅需要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素,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
避免油炸食物: 油炸食物容易誘發發炎反應,降低免疫力。

遠離二手菸、戒菸: 這有助於維護呼吸系統的健康。

多選原型食物少加工食品: 減少食品添加物的攝取,以降低身體的發炎機會。

多運動: 運動有助於強化心肺功能,建議每週至少進行三次運動,如快走、TABATA、瑜珈、跑步、游泳、負重訓練等。

多喝水: 充足的水分有助於維持代謝正常。每日建議攝取體重30至35倍的水份。

總之,通過適當的飲食和生活習慣,我們可以增強免疫力,保護黏膜,並提升身體的自體防護力。持之以恆,在面對病毒和細菌的威脅時,才會讓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!

許多人在喝酒、吃完大餐之後,經常會感到胃部不適,出現胃痛的症狀。這種情況時常讓人疑惑,是否胃痛就等同於胃潰瘍呢?本文將為您探討初步判斷胃潰瘍的症狀,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胃部不適。

胃痛的位置
第一步,了解疼痛的正確位置是初步判斷胃痛原因的重要一步。可以幫助醫師迅速診斷問題。胃位於腹部的左上角,偏向中間的位置。如果您感到疼痛的位置是在腹部的右上角,這可能與肝或膽相關,例如膽管阻塞或膽囊發炎。同樣地,下腹部的疼痛可能與盲腸或婦科相關的問題有關。

確定疼痛位置是在胃部後,可以經由實際的情況來初步判斷,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胃痛情況:

急性胃炎:
急性胃炎通常是由於食用刺激性食物引起的,例如辣椒或酒精。疼痛往往在進食後迅速出現,可能持續數小時或一整天。服用胃藥後症狀通常會緩解,這種狀況通常是急性胃炎的表現。

胃食道逆流:
胃食道逆流可能導致胃酸逆流至食道,刺激神經,引起疼痛。疼痛通常位於腹部中間,並伴隨胸口灼熱感、口中有酸味、喉嚨癢等症狀。這種胃痛通常與胃食道逆流有關。

胃潰瘍:
胃潰瘍通常表現為持續性的胃部疼痛,且疼痛會在進食後加重。疼痛通常是悶痛感。初步判斷胃潰瘍的一個關鍵特徵是疼痛在空腹時會較為明顯,在感到餓的時候疼痛有加劇的感覺。在服用制酸劑或胃藥後,症狀會有所緩解。

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如果感到胃痛同時也有背部疼痛。這可能是與十二指腸潰瘍或急性胰臟炎有關。胃並不位於背部,因此胃痛通常只會出現在前側。如果有胃痛和背痛同時發生,必須要儘早就醫,這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。

胃痛不一定代表就是胃潰瘍,正確的初步判斷和及時就醫是關鍵。只要出現不適的胃痛或相關症狀,應儘早尋求專業醫療建議,以確保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。胃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,絕對不容忽視。

人體內外有一道不可或缺的防禦系統,如同身體的防護罩一般,保護我們阻擋病原體的入侵。這個關鍵防護稱為「黏膜」,但除了保護的作用外,還兼具多重功能。

首先,你必須好好認識黏膜。黏膜是一層覆蓋在人體內外管道和腔室的保護屏障。主要分佈在口腔、鼻腔、眼睛、消化道、直腸、食道、外陰部等位置。黏膜的主要功能包括:

1.防禦作用: 黏膜是身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,能夠阻擋外界的病原體和有害物質進入身體。

2.分泌: 黏膜能夠分泌粘液,使外來物質無法黏附在黏膜表面,同時有助於保持黏膜濕潤。

3.吸收: 黏膜在吸收營養和其他必要物質方面發揮關鍵作用,特別是在消化道。

4.感知: 黏膜包含感知細胞,可以檢測環境中的變化,如感應疼痛或病原體的存在。

黏膜的健康和完整性對維護身體健康非常重要,因此當黏膜破損時會造成許多健康問題。口腔黏膜的損傷可能導致感染和免疫失調,呼吸道黏膜損傷增加感染的風險,胃黏膜損傷可能導致胃炎和消化問題,而腸道黏膜受損可能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和免疫失調。

為了黏膜的健康,我們平時可以透過下面幾點來維持:

健康飲食: 飲食中的維生素A、B3、礦物質和抗氧化劑有助於保持黏膜健康。

充足水分: 適當的水分攝取有助於保持黏膜濕潤。

充足睡眠: 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免疫系統和黏膜的健康。

減壓: 減少壓力可以降低腎上腺素的分泌,有助於維護腸道健康。

黏膜是直接影響了身體的免疫系統和整體健康。我們必須重視保護黏膜,並通過健康飲食、充足的水分、足夠的睡眠和壓力管理來確保其健康。有了健康的黏膜,對於預防疾病和維持免疫功能都會有莫大的幫助!

人體內外的諸多管道和腔室都被覆蓋著一層名為『黏膜』的保護屏障,它就像是身體的盔甲一樣,能夠有效保護身體免受外來病原菌與病毒的威脅。不僅如此,黏膜還具有分泌、吸收、感知等多重功能,可為身體提供全方位的保護。

黏膜器官一般指腔口位置,如口腔黏膜,眼瞼黏膜,鼻黏膜、胃、消化道,直腸、食道黏膜,外陰部黏膜等。
皮膚和黏膜將人體保護起來,使人體對外界形成了一個密閉的系統,當有害物質將要侵入人體時口腔黏膜,首先是皮膚和黏膜將外界致病因子阻擋在體外。成人全身黏膜面積約400平方公尺,這數字遠大於2平方公尺的皮膚;這龐大的差異,正表示著外來病原體更容易入侵人體內,黏膜因此有自己的一套防禦機制。

黏膜破損相關之疾病範圍廣泛,實際上各學科如口腔科、皮膚性病科、耳鼻喉科、內科等都很重視黏膜完整性。


口腔黏膜受損,病從口入,引起發炎,乃至免疫失調

呼吸道黏膜受損,感染機率大增

  • 第一線屏障被破壞,細菌、病毒長驅直入,直接致病
  • 口腔微生物菌相失衡,牙周病菌肆虐,造成牙周病、牙齦萎縮、口臭、黏膜下的神經受損,更嚴重者會引發全身性免疫失調。
  • 病因性或物理性的口水變少,也會導致摩擦增加而使口腔黏膜受損,例如高齡、化療、自體免疫疾病。
  • 免疫力下降會導致黏膜的免疫細胞數量減少,黏膜上皮細胞完整度下降,便無法防禦外來致病菌。

胃黏膜受損,生活、飲食品質下降

  • 胃的全部內表面覆蓋著一層黏膜組織,可分泌黏液,形成胃的黏液一黏膜屏障保護胃組織,避免胃受到胃酸的影響;胃粘膜損傷多見於胃炎、胃潰瘍。
  • 以往認為胃黏膜受損常由於生活或飲食習慣不良,如吸煙、喝酒、濃茶、咖啡及刺激胃黏膜的藥品如阿斯匹林或消炎藥等而引起;但隨著社會快速生活步調,因壓力過大而導致腎上腺素過量分泌、腸道菌相失衡而造成之壓力型潰瘍,亦有明顯增加之趨勢。
  • 胃部長期發炎、黏膜受損後就會開始萎縮形成萎縮性胃炎,甚至會出現胃黏膜腸化生的狀況,而腸化生(Intestinal Metaplasia)有可能轉變為胃癌。
  • 胃黏膜損傷會使胃酸直接作用於胃壁而潰瘍。

腸道黏膜受損-慢性發炎、腸道菌群改變、腸漏症

  • 腸道菌群的平穩狀態可以幫助維持腸壁的完整,有利於預防腸漏症的發生。腸道菌相不平衡可能會引導致腸菌群的多樣性降低,形成有益菌群的減少和有害菌群的增加,並導致腸膜的損傷和發炎反應,最終造成腸漏症的發生、進而引發全身性免疫失衡。
  • 腸道黏膜細胞受損,導致腸漏,不只會引發IBD(發炎性腸道疾病);更甚者,毒素、過敏原、病原體等就可長驅直入到達黏膜固有層,進而造成免疫失衡與混亂。

過去的研究已經指出,心情對疾病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,特別是對於患有憂鬱症的人來說,他們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。然而,這種影響不僅適用於癌症,同樣在胃潰瘍方面也有著顯著的關聯,其中胃潰瘍發生率更是大大提高近3倍。特別是在胃潰瘍出血的情況下,患者通常處於巨大壓力之下,這樣的身體反應不容忽視。

憂鬱症帶來的壓力也「傷胃」!報導指出:「人的心理狀況確實會影響身體的狀況。長期處於巨大壓力之下,可能會導致皮質醇、腎上腺素(俗稱壓力賀爾蒙)的分泌增加,進而導致胃酸分泌增加、胃黏膜分泌減少、臟器血流減少。若因憂鬱而食不下嚥,最終可能導致消化潰瘍的產生。」因此,台灣的本土研究也發現,患有憂鬱症的人增加了2到3倍罹患消化潰瘍的風險。更有醫師指出:「在加護病房中,超過一半的病人因為承受巨大壓力而併發消化道胃出血的現象。」

胃潰瘍的主要原因是胃黏膜受到胃液的腐蝕,導致黏膜受損,進而形成糜爛和內膜破損。胃潰瘍是一種在現代人中常見的疾病,雖然是可以治癒的,但容易復發。只要在生活中注意飲食和生活上的波動,我們可以避免再次引發胃潰瘍的問題。

對於胃潰瘍的患者來說,定期追蹤以及平時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是非常重要的。胃潰瘍雖然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,但長期的腹痛和出血問題可能長年困擾患者;甚至有很多患者其實並未達到潰瘍的程度,但長期負擔累積之下,有些胃部不適的症狀其實已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健康。因此,提早發現胃黏膜受損、或是胃部不適,並及早治療是至關重要的。

為了維護腸黏膜完整與避免胃部疾病,我們還可以採取一些預防措施:

  1. 注意飲食均衡:選擇高纖維、低脂肪、低刺激性的飲食,多攝取新鮮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等有益胃黏膜健康的食物。
  2. 控制飲酒:過量飲酒會對胃黏膜造成傷害,因此要適量飲酒或避免酗酒。
  3. 避免過度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:如果需要長期使用這類藥物,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,並告知醫師有關腸胃情況,以便採取保護措施。
  4. 積極處理壓力和情緒問題:學會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,如運動、冥想、瑜伽等,保持情緒穩定有助於維護胃健康。
  5. 定期接受胃部檢查:如果您有胃病病史或懷疑自己可能有胃潰瘍等問題,請定期接受胃部檢查,及早發現問題,及早治療。

在現代生活中,我們常常面臨種種壓力和挑戰,因此保持身心健康尤其重要。憂鬱症等心理問題不僅會影響心理健康,還可能對身體帶來不良影響,包括對胃黏膜的損害。因此,我們應該加強對胃潰瘍和胃黏膜健康的關注,積極預防和治療,從而維護整體的健康狀態。如果您有任何胃部不適或懷疑可能患有胃潰瘍的情況,請及時就醫,醫師將根據個人情況提供適切的診斷和治療方案,讓我們共同守護身體健康,享受美好的生活。

口腔黏膜是我們口腔內最重要的組織之一,扮演著保護、吸收和分泌等多種關鍵功能。維持良好的口腔黏膜健康是保護口腔和全身健康的關鍵因素。尤其是在COVID-19新冠疫情之後,大家更清楚的感受到口腔黏膜保健的重要性;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維護和促進口腔黏膜健康。

第一,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是關鍵。定期刷牙、使用牙線和漱口可以清除口腔中的細菌和食物殘渣,減少感染和發炎的風險。記得每天刷牙兩次,每次至少刷牙兩分鐘,並定期更換牙刷。

第二,均衡的飲食對口腔黏膜健康至關重要。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、E和A的食物,如水果、蔬菜和堅果。這些營養素有助於增強黏膜屏障,保護口腔組織,並促進組織修復。

第三,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飲料。辛辣食物、酸性飲料和過熱的食物可能導致口腔黏膜受損,引起疼痛和不適。盡量減少這些食物的攝取,或者在食用後漱口以減少對口腔黏膜的刺激。

第四,定期檢查口腔健康。定期到牙醫處進行口腔檢查,有助於早期發現和處理任何口腔問題,包括黏膜異常或潛在感染。

第五,管理壓力和情緒。壓力和情緒波動可能對口腔黏膜產生負面影響。學會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,如冥想、瑜伽或深呼吸練習,可以幫助保持口腔健康。

最後,不要忽視口腔黏膜的任何異常症狀。如果你發現口腔黏膜出現潰瘍、發炎或其他異常,請立即向牙醫尋求幫助,以便早日診斷和治療。

總結來說,口腔黏膜健康是我們維持口腔和全身健康的基石。通過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、均衡飲食、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定期檢查口腔健康,我們可以維護健康的口腔黏膜,綻放自信微笑,享受美好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