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衛健康始於黏膜

人體內外的諸多管道和腔室都被覆蓋著一層名為『黏膜』的保護屏障,它就像是身體的盔甲一樣,能夠有效保護身體免受外來病原菌與病毒的威脅。不僅如此,黏膜還具有分泌、吸收、感知等多重功能,可為身體提供全方位的保護。

黏膜器官一般指腔口位置,如口腔黏膜,眼瞼黏膜,鼻黏膜、胃、消化道,直腸、食道黏膜,外陰部黏膜等。
皮膚和黏膜將人體保護起來,使人體對外界形成了一個密閉的系統,當有害物質將要侵入人體時口腔黏膜,首先是皮膚和黏膜將外界致病因子阻擋在體外。成人全身黏膜面積約400平方公尺,這數字遠大於2平方公尺的皮膚;這龐大的差異,正表示著外來病原體更容易入侵人體內,黏膜因此有自己的一套防禦機制。

黏膜破損相關之疾病範圍廣泛,實際上各學科如口腔科、皮膚性病科、耳鼻喉科、內科等都很重視黏膜完整性。


口腔黏膜受損,病從口入,引起發炎,乃至免疫失調

呼吸道黏膜受損,感染機率大增

  • 第一線屏障被破壞,細菌、病毒長驅直入,直接致病
  • 口腔微生物菌相失衡,牙周病菌肆虐,造成牙周病、牙齦萎縮、口臭、黏膜下的神經受損,更嚴重者會引發全身性免疫失調。
  • 病因性或物理性的口水變少,也會導致摩擦增加而使口腔黏膜受損,例如高齡、化療、自體免疫疾病。
  • 免疫力下降會導致黏膜的免疫細胞數量減少,黏膜上皮細胞完整度下降,便無法防禦外來致病菌。

胃黏膜受損,生活、飲食品質下降

  • 胃的全部內表面覆蓋著一層黏膜組織,可分泌黏液,形成胃的黏液一黏膜屏障保護胃組織,避免胃受到胃酸的影響;胃粘膜損傷多見於胃炎、胃潰瘍。
  • 以往認為胃黏膜受損常由於生活或飲食習慣不良,如吸煙、喝酒、濃茶、咖啡及刺激胃黏膜的藥品如阿斯匹林或消炎藥等而引起;但隨著社會快速生活步調,因壓力過大而導致腎上腺素過量分泌、腸道菌相失衡而造成之壓力型潰瘍,亦有明顯增加之趨勢。
  • 胃部長期發炎、黏膜受損後就會開始萎縮形成萎縮性胃炎,甚至會出現胃黏膜腸化生的狀況,而腸化生(Intestinal Metaplasia)有可能轉變為胃癌。
  • 胃黏膜損傷會使胃酸直接作用於胃壁而潰瘍。

腸道黏膜受損-慢性發炎、腸道菌群改變、腸漏症

  • 腸道菌群的平穩狀態可以幫助維持腸壁的完整,有利於預防腸漏症的發生。腸道菌相不平衡可能會引導致腸菌群的多樣性降低,形成有益菌群的減少和有害菌群的增加,並導致腸膜的損傷和發炎反應,最終造成腸漏症的發生、進而引發全身性免疫失衡。
  • 腸道黏膜細胞受損,導致腸漏,不只會引發IBD(發炎性腸道疾病);更甚者,毒素、過敏原、病原體等就可長驅直入到達黏膜固有層,進而造成免疫失衡與混亂。